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3908231
总部经济中国网

《总部经济时代》: 第二章:总部经济的困惑

  
                总部经济的困惑
 

 

2

 

 

 

 
 
 

 

—— 1个暗礁、3个险滩、360个误区
 
在互联网络和媒体上,刊登和流传着当年我在为《总部经济潮起中国·20032004·探索》一书中,为自己的著作写的“代序”。在那篇流传网络至今,一字未被人改动的序言中,我对总部经济理念在中国的诞生和它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图画。我当时是这样写的:
 
  
 
2003年是总部经济元年。
总部经济的概念在这一年里刚一提出,便在北京的经济圈、理论界、传媒和政府官员中引起特别的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继而风起云涌,潮起北京,潮涌中国,潮动世界。到了2004年,以总部基地为标志的总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全新的现实中来。短短的一年,人们发现:千呼万唤了多少年的首都经济,今天,似乎已经再也无法将自己与总部经济分开;而世界的其他地方亦然。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把总部经济推向了今天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舞台?在它的背后,有没有一个背景,或者必然的规律,在支配着它?如果说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了它的过去、今天、未来?
在这本册子里,我们试图揭示的,就是上面所提出的关于总部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规律问题。哲人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我们与所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一道,亲口品尝了总部经济这个刚刚长出来的梨子的味道;因此,我们有理由在这里,把亲口品尝过这个第一代梨子的专家们的智慧经典,归纳、整合、梳理出来,使之比较接近一个初步的体系,或者轮廓。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寄希望于总部经济的成长,并与它一起成熟。
先河初践,无因可循,疏漏之处,自是难免;唯乞海涵之外,不吝赐教。
——编者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那时的一切都想得过于简单了。
不错,总部经济的确在2004年被北京市市长和书记们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直到今年夏天晚些时候,我们仍然发现市政府在强调着它。另外,美国哈佛大学在2005年的春天,把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案例,推上了哈佛商学院
的课程;尔后数年,一个接一个的城市,开始了总部经济建设;在今年不久,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这些城市政府,甚至把总部经济写入了城市发展规划;还有,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谈论它;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们也在催促着我的著作早日出版。这些都不错——但是,好像这些并不能引起我们对它的赞美。
因为,在问题的另一面——它:太糟了。
这个所谓“糟”字,可以用“四个困惑”来诠释它:
 
困 惑 一 :困惑于形势
 
自从
2003年底到2004年中,
我们与北京的经济学家们一起,
推动了《总部经济理论》在中国的诞生,
帮助总部经济的第一个量身订做的试验田——北京”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的问世……
以来,
总部经济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传播到太平洋彼岸。
转瞬之间 :各种面貌的总部新区、总部小区、总部小镇、总部医院、总部公寓,
甚至什么“陶瓷批发总部基地” 、“服装批发总部基地”、“豆腐总部基地”……就都好像“发豆芽菜”似的,一牯脑儿,从各处都冒了出来。
 
请看记者们关于“总部经济”的报道——
 
总部基地的董事长告诉记者,总部经济区可以聚集优秀的企业家,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他举例说,到去年,总部基地入驻企业在不到丰台1%的土地上就为丰台区政府带来了占该区16%的税收,而预计到2008年,整个总部基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创造产值100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以上。
……
2005年,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青岛等城市都相继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
其中,金六福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把总部搬到北京,使产在四川的五粮液从地方酒变成了全国性的酒。很多人都知道,联想集团是北京的公司,但广州才是其真正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将其总部或重要事业部门迁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如:吉利总部从宁波迁到杭州,远大总部从长沙迁到北京……形成了一股愈演愈烈的“迁都”风潮;为了搭上“总部经济”的快车,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在悄悄展开。
与之相呼应,一些楼盘也纷纷抛出“总部经济”概念,包括CBD的万通中心、金融街的置地星座、怀柔区的总部新城、通州区的总部小镇、石景山的民营总部育成基地等等。目前,北京已形成CBD、总部基地和金融街三大板块相互叫板的格局,一场总部经济大战也已剑拔弩张。
可口可乐的中国区总部迁到了上海,而国内的企业如海尔、春兰和长虹都先后从自己创业的城市出走,把各自的技术总部迁往上海。著名企业如此,大批羽毛未丰的地方民营企业就更是纷纷仿效。据上海市政府一位官员介绍,通过两种模式,上海实现了总部经济的分工:把不赚钱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另外在津浙附近发展起来的总部又迁移到上海,如温州有300多家企业,包括正泰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目前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腹地,把制造业放在苏锡嘉等地,形成“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
珠三角的崛起得益于香港和珠三角,现在具备条件吸引总部了。深圳也提出发展总部经济,象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进驻,联想、长城、创维等高新科技企业都在这里拥有自己的总部写字楼“自留地”。
 
我不明白:
难道总部经济,真的是开给那些“无论什么病症一律可治”的一副“万金油”,或——“灵丹妙药”吗?
 
困 惑 二 :困惑于项目
 
为总部经济理论量身订做的“第一个试验田”:
北京中关村的二期项目—— “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新区”
原计划吸引全世界500强,以及全国500强当中的若干知名跨国集团总部进驻,
今天,为什么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500强企业总部:为什么一个都没有进来?
 
在2004年第一期100家企业总部蜂拥而入的基础上,
原计划在2005年、2006年,继续进驻200家、300家大型企业总部,
可如今,为什么被媒体形容为唐诗中的“门前冷落车马稀”?
按照媒体上的报道,是“屋外没有人行,街上没有货卖,夜晚没有声音……”?
 
原计划成为“全球新经济典范”的:“市场经济的样板”,
为什么除了“国字号”的企业之外,竟然几乎没有一家是民营总部的、跨国的、中外驰名的品牌?
举目望去,进驻的企业中,为什么将近一半——按照媒体的说法是45%——都是来自于国资委系统的清一色的“胡雪岩——红顶子企业”?
我们不明白:
难道当初我们搞“总部经济”,就是为了追求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效果吗?
除去总部基地现象之外,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种现象,
即:“老字号”的总部经济项目,也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中关村。
这两年的中关村的锐气,已经赶不上当年。虽然GDP有升有降,但是纳税已经赶不上北京的朝阳。在自主创新的产业含量上超过不了10%!也就是说90%依然是“舶来品”。盗版行为已经成为中关村去不掉的的一大景观;虽说全球IT产业出现了滑坡,然而这不能推掉“中关村” 自己的责任;几年后全球IT 产业开始了复苏,但是,闻名全国的“中关村电脑节”再也没有能恢复过自己的元气来。
再一个是上海。
上海的发展速度不象当初预想的那样强,尤其是北京的中央领导班子更换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上海是靠着中央政策拨款上来的”传言,仿佛被现实所验证出来了。因为新的中央没有给上海太多的政策“扶持”,这使得它的发展速度节节下降,甚至出现了中国的“经济重心北上”之说。
连同上海闻名全国的地产泡沫现象……
总之,这些都不是当初政府和国民们所希望的看到的。
 
困 惑 三 :困惑于专家
 
国内的企业家非常敏感。
近年来,很多国内企业老板都在对我们说,自己要搞“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满天飞舞,
甚至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听说我研究总部经济;
这几年,我被全国许多省市陆续邀请去演讲。
走到哪里,都有人们告诉我—— 他们正在或者准备开发总部经济项目。
甚至在区县、乡镇、农村,都有人这样对我们说。
“总部经济”、“CBD”之类巨幅标语,在全国的田间地头,比比皆是,豁然醒目……但——遗憾的是,
当我们问他:“你既然要搞总部经济;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总部经济?”的时候,
他就什么也说不出来。
什么是总部经济?你为什么一定非要搞总部经济不可呢?
几年来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企业家,一个官员,能够给我们明明白白地讲清楚这个道理。
我们不明白:大家张口闭口要搞总部经济。
可是你连总部经济到底是什么,都还没有搞明白,
又怎么去搞总部经济的项目呢?
最近又一个江南企业的著名的老板,开始启动50亿元的超过北京基地规模的“总部经济”项目建设……
这个老板,他真的明白了什么是“总部经济”吗?
他真的是想推动“总部经济”吗?
他认真读过这方面的文章吗?
 
中国经济出版社计划出版我正在修改的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体系著作》还没有来得及推向市场——但,第一个关于总部经济网站的首页上,已经豁然刊载上了这部论著的内容,非常详细的内容……
从定义,到结构,到序文……
关于“什么叫总部经济”的所有相关文字……
甚至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过,
网页上:全文照搬。
这部书里边的总部经济内容,也已经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被演讲;
就连“人民日报”·国家权威的经济刊物·《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40期上,也毫不客气地刊载上了我撰写的关于 “总部经济 · 基本概念” 的文字;而且:也是一字未改。
可是他们知道吗?
这些文字已经是几年前过时的“老皇历”——需要修改了!
有谁改动过它吗?
 
人们哪,什么时候不再浮躁?
这种浮躁的风气,令人想起
              1958年的大跃进,砸锅卖铁大炼钢;
              然后是伐林、填山、造海的学大寨;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数不清的“经济特区”、“工业园区”、 “IT产业科技园”、“高新产业科技园区”、“新城市试验开发区”…… 等等劳民伤财的试验
              最后是几十年过去了——
              希望的田野”变成荒滩,开发区变成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的“无人区”;
              今天很多正在规划中的所谓“总部经济新区”,
              恐怕正是在延续着以往那些“无人区的行动”。
——对此,我们记忆犹新
 
实际上,许多负责任的媒体记者已经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财富时报)
    高新区发展前途渺茫,全国各地纷纷上马总部经济。日前,北京出台《总部经济发展探索与实践》调查报告,警示新一轮总部经济恶性竞争的雏形凸现。然而,这并没有吓退地方政府的拉拢企业总部的热情。

       (时代信报)
在“高新区走入迷途 · 高新区发展面临困境!”一文中,揶揄“总部经济”,说:
过去中国依靠以IT为主体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面临发展困境,如今正在走向了迷途。
中国高新区协会一负责人王先生也同样表示,在IT业逐渐走向大众化后,利润日趋微薄之后,中国高新区面临第二次创业的困惑。
媒体调查发现,全国部分高新科技园区前些年来苦心经营的IT及软件企业基本处于全线崩溃的状态,不少高新区入驻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灵敏性差、面对变革反应迟钝。这直接导致了国内部分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在近几年内大幅度下滑。于是有人惊呼,中国高新区遭遇困境甚至可能很快衰亡。
突围之路在何方?  
总部经济成救星。

媒体调查发现:
除了以上的城市,天津、广东的广州、深圳、福建的厦门等城市也高举建立全国总部经济区的大旗展开了一系列的总部经济运动。有业内专家分析,高新区,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国家对高新区动态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最近《高新区发展纲要》的出台使中国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负责人都感到异常的紧张,而建立总部经济区就是各地官员在高度紧张之后的惊险一跳。 
 
有专家指出:
总部经济的迅速风行是各地政府在高新区经济发展趋缓后,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都把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拉拢企业总部,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总部经济是一种较好的卖楼或则招商模式,重庆某房地产开发商谢冰告诉记者,在北京、天津、重庆、成都等地,总部经济正在成为政府和写字楼开发商用来招商引资的口号。特别是在重庆、西安等西部相对欠发达的城市,打造总部经济的口号越发响亮。开发商一边借这一口号卖楼,一面以打造总部经济的名义向地方政府为入驻企业寻求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提出了总部经济的建设性意见:
我们说美国硅谷,国内试着建了一些所谓硅谷性质的园区,搞下来才发现为什么没有搞好,硅谷里没有。现在总部经济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何来总部经济,所以这个不要盲目。
 
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陶斯亮女士还形象地比喻说:
总部经济是一朵艳丽的鲜花,不能随便乱插,一定要好好栽培。
 
有的媒体甚至干脆向我们指出:
尽管在很多地方都具备了总部经济的雏形,但是目前还很难评估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作用。就各地政府掀起的总部经济狂潮而言,目前还很难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
 
困惑四:困惑于理论
 
除去以上的“困惑”之外,还有一个,好像是来自我个人情结方面的“困惑”。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种“个人的情结”,实际上隐藏着的,更象是一种流行于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悲哀”;对于这种现状,国内的朋友们其实并不陌生,尤其是这几年,国内理论界一片苍白;对理论界的“困惑”,直接与每个人的经历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就更带有“情感”的色彩了。按理说,理论著作与情调是不相融合的,但是,包括最严肃的先哲在内,有时候也难免在其伟大的理论著述中发牢骚,甚至大喊大叫……既然如此,那么轮到21世纪的复合色彩的人性来说,就更可以宽容一些了。
 
下面写的绝不是一首“诗歌”,它的文体好像是属于一种即时的感受,这也许是一种自创的、带有感伤色彩的“理论叙述诗”。这种逻辑性的叙述文体,也许就是属于一种最接近于原滋原味的“纪录”。为了能够充分表达出一种有关人的困惑的“现实主义纪录”,我决定还是基本上尊重当时在网上刊载的原样,不做大的修改。
当时的这篇《总部经济的困惑》一文,展开的就是下面这样一种自创的、奇怪的、“理论叙述诗”的文体:
 
……我从2000年开始,就通过鬼谷子、孙膑和庞涓的三角关系,
在报刊上探索总部战略问题。
……
到2003年,我开始探索“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
那还是在总部经济理论于世界东方——中国北京——即将诞生的前夜。
2004年春节过后,依据“上帝”的一次安排——
我开始担任开创“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园区” 项目的战略策划总监。
记得当时,我与邀请我出任战略策划总监的董事长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谈话:
 
董事长:您对总部经济理论上的认识,令我欣赏。我想邀请您担任我的战略策划总监,直接对我负责,可以吗?
我:不是不可以;我只是担心:我可能会颠覆您的理论和思想。
董事长:您已经颠覆了。
 
这段谈话,
实际上,就是我决定进入他的领域,帮助他打造出“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园区”的原因。
后来的情况就简单了——
……我首先颠覆了董事长原想组织中国最为超大型的“房地产售楼会议”的计划——改为中国最为超大型场所、超大型规模、超大型理念的“总部经济嘉年华” 类型的文化推广系列会议;
我继续协助董事长策划和组织了无数个“总部经济”纯理论型的论坛;
我帮助董事长制定了“永远不做房地产论坛”的计划;
我为董事长提出了“总部经济十大关系”;
我为“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园区”组织设计了我心目中最为理想的JOOG品牌形象标识以及广告战略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
实战同时,又提出、策动并担负起了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体系著作《2003至2004探索》主编的历史性使命,并在年中推出;
策动了——
第一个总部经济(中国)战略研究中心;
第一个总部经济建设基金会;
第一个总部经济与金融、信息、文化……等十大行业之间的论坛、展会、嘉年会、理论座谈;并与董事长分别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论坛上发表了若干次宣布总部经济概念的演讲;
第一个为董事长策划并拟定了“总部经济概念”的完整定义;
第一个把他在理论家和实践家之间的角色明晰和分开;
第一个构想出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搭建首个《国家级总部经济战略课题研究组》的创立……(这一计划,在我离开园区两年后终于得以实现)。
第一个100栋:我们在当年创造了“中国售楼”的奇迹……
总之,
我还想……
我还想……我还想……
从理论到实践——
我策动了总部经济的一个又一个生命基因环节的:“诞生”。
其实说起来,我在总部基地时间并不很长,
但是,却是在它催生、诞生、哺乳、断奶……阶段;
一个生命最需要、而且最能决定这个婴儿生死存亡命运的定性时期;
我觉得——
我这个总部核心的“内脑”,加上我们组织策动的“理论界外脑”们,
因此一起共同成为了“总部经济”在中国问世的父母。
 
由是,从我们的心底开始、至笔下、到眼前、再到身旁……
总部经济浪潮的一系列壮观景象铺展开来——
从北京、到大江南北、
从全国、到国外、再到大洋彼岸;
一层,一层,又一层;
“总部经济的海浪”逐步在展开……
正象大家所一步、一步,看到,和听到的那样——
 
当我离开它,
离开了这位董事长(观念分歧)……
时隔两年之后,“总部经济”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
从市长,到CEO们,人们都在谈论它了。
人人都在赞扬、学习、传播总部经济,
人人都在总部大跃进……
形势大好!!
在面壁之余,我们这些学者开始回首以往……
我们突然真切地感觉到了
先哲马克思生前所说过的,他心里产生的那种“困惑”:
“……我生下来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他当时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
 
我们不能不担心 ——
新一轮的“大跃进”,正在从全国无数个“新的总部经济项目”当中开始;
我们不能不担心 ——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因此受到间接伤害;
我们不能不担心 ——
全民的资源、资源、资源!!!
……
但是有时候,担心——反倒促成另一种“好”的结果。
今天 ,我们必须重新走到讲坛上来——
郑重地解决总部经济理论的课题:
 
              到底什么是“总部经济”?
              我们为什么要搞“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总部经济”怎样进行时空布局?
              在“总部经济项目”开发中,应把握哪些关键的环节?
              以往的教训是什么?要不要关注这些教训?
以及——
              为什么要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尽快地提出“总部经济战略”理论?
              没有总部经济战略,只有总部经济项目——能够成功吗?
              为什么说只有“总部经济战略”,才是成功实践总部经济项目的根本保证?
              “总部经济战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总部经济战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怎样在本地区或本企业,正确地实施“总部经济战略”?
 
因为,如果我们这些基本战略问题不搞清楚,
总是浮在对总部经济一知半解的表面认识上面,
搞总部经济”这句话,可以说:
我们根本就——无从谈起。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媒体的谈论:
“一个城市要发展成为企业的总部聚集区,一个企业要把企业总部设置到何处,其实并不是地方政府努力的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看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在地方经济还不具备相应的辐射力之前,地方政府和商业地产开发商的那些超越现实的吆喝并不一定就会有多少作用,刻意的邯郸学步效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另一篇谈论: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都把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拉拢企业总部,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总部经济是一种较好的卖楼或则招商模式,重庆某房地产开发商谢冰告诉媒体,在北京、天津、重庆、成都等地,总部经济正在成为政府和写字楼开发商用来招商引资的口号。特别是在重庆、西安等西部相对欠发达的城市,打造总部经济的口号越发响亮。开发商一边借这一口号卖楼,一面以打造总部经济的名义向地方政府为入驻企业寻求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再看媒体的谈论:
目前,“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主要入驻的是两类企业。第一是中国的民营企业,第二是,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大型国有改制企业。从一期的招商情况看,其中有50%为外地进京企业,40%是国资委的企业。
 
注:这种结构,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总部经济”。
而是一种被国际上戏称为的 “公司市场”——传统写字楼商务社区。

   再看报道:
由于”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招商并不如预期,事实上修建酒店等配套设施的计划也未能如预期破土动工。没有如期进行的最大问题是,招商并没有如预想的那么好,因而该区域的人气不够,因此餐饮老板和和超市经营者都还处于观望状态。
而酒店的投资也被推迟……
 
我们认为,
“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最大的失误在于:
开发“总部经济园区”的董事长先生,可能压根儿就没彻底搞懂:
什么是“总部经济”。
他还不知道,可能也不想去知道。
因为他本质上,其实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商”。
一个善于把新理念果断地贯彻于自己房地产项目的勇敢的实践家。
所以,我们只能敬佩他,而不能埋怨他。
我们要怨的,是理论家。
是某些“理论”,正在误读、曲解着原理;因此在误导着宏观经济市场;
这里首先是:理论家的责任,理论带来了误区!
 
其实,董事长也有最大的贡献:
借助”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的平台,
我们完成了总部经济理论在中国的诞生。
2004年夏季:我的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体系著作》的初稿推出;
它一直在社会上流传。
根据这个初稿,在2004年5月份的国家科博会上,我发表了一段多次引起热烈掌声的演讲。
以后,这种熟悉的掌声,我们还在各地的总部经济讲坛上陆续听到。
我甚至获得了铭刻着我的姓名的总部经济国际论坛演讲的奖杯;
它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金色的:海燕!
 
记得——
在”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经济效果开始显现,
而我们却要离开这个提供了我们总部经济理论传播的讲坛的时候,
——对不起,那完全是因为观念的分歧——
北京科博会(经济高峰会)的一个负责人,曾不无遗憾地说:
50个亿的资金,对于“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然而,BOLONG(我的笔名)的离去,
却是对”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区”的无法弥补的最大损失!
 
回首当年,再看今天——
我们几年前的论述,今天仍旧刊登在权威刊物和总部网页第一面上;
——奇怪,它怎么还在那里?
我们几年前对总部经济的定义和论断,至今一个字也没有被人改动过;
——奇怪,它怎么还在那里?
哈佛大学——
已经将中国人贡献出来的总部经济理论作为一个著名案例教材,选入商学院的课堂——可惜演讲它的,却不是发明它的故乡人——中国籍人;
在它的诞生地的国家——中国
全国已经到处在传递着总部经济项目的神话……
 
然而,
今天的“总部经济”现象
已经——
雁去楼空,今非昔比,甚至面目全非。
因此,这——
不能不促使我们认识到:
已经到了需要我们这些“总部经济孩子”的父母——
总部经济与总部经济战略的创始者,
重新站回到理论的讲坛上,
开始为它的精髓和前程:说话的时候了。
 
 
著作者:张鹏 .Bolong写于2006年深秋

《总部经济时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