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3908231
总部经济中国网

《总部经济时代》: 第六章:关于灵魂—产业价值观的极化

  

 

再论总部经济的灵魂

 

——关于产业价值观的极化问题

 

  

        极化问题,是总部经济概念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

      这些年,我一直在全国各地考察、演讲和授课。因此,只要搜索一下“张鹏总部经济”,就会发现网络上关于我的信息逐渐多了起来。那一年,我无意中看到了河南省焦作市的一篇报道文章,原意是好的,作者建议依据我在邯郸讲授的总部经济理论,在焦作市创建一个总部经济的产业形态出来。说到“单一产业价值观”,文章认为:只要焦作市把自己的某一条大街或者城区,用来聚合起当地特有的某一种类型的产业或者产品,使之单一化和专业化,形成特产一条街(比如“陶瓷材料一条街”),这样一来,总部经济的灵魂——所谓“单一产业价值观”,就会在焦作诞生了。

      我后来发现,类似于上述的这种说法,还不仅仅是偶然的现象,在全国许多城市,即便没有明确地写出文章来论述,但实际上都在这样做了。比如:北京相继出现了“陶瓷批发总部基地”、“服装批发总部基地”、“橱柜总部基地”;江西出现过“红色旅游总部基地”、“面包总部基地”;山西也挂起了一个老爷山地区的“旅游总部基地”的牌子;其它的,时尚一些的名称,如模仿美国微电子产业总部经济形态——“硅谷”的称谓,打造中国的“光谷”、“电谷”、“风谷”、“药谷”、“欢乐谷”之类的项目,也都比比皆是。以上这些项目虽说样式繁多,规模不等,但是在一个根本点上却是如出一辙的,那就是:它们都很注意“产业单一”这个概念。在“单一的产业价值观念”这方面,我认为它们都比2003年在北京丰台创建的第一个总部经济实验区——丰台总部基地——要高明许多!作为总部经济的第一个实验区,丰台总部基地之所以没有最后取得成功,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产业价值观——混乱不堪!我曾经多次带着朋友们去那里考察,面对它的500栋形形色色的企业总部,大家不无感慨地说:这多像是一个三百六十行业的“万花筒”啊!难怪哈佛大学商学院给它一个绰号,叫做“公司市场”。作为“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实验”项目,却让人感受不到它那勃勃生机所焕发出来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产业生态,还能指望它带领全球同类产业前进吗?还能给予人类什么未来希望吗?所以,在强调并关注“单一的产业价值观念”这方面,“总部经济的后来者”反倒超越了北京丰台的“总部经济先行者”。最起码,后来者们已经具备着自己的“产业灵魂”,他们在某一个毕生领域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人类成就。

       但是且慢,问题是,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个更大的误区浮现在“后来者”的面前,这个问题就是:诸如“陶瓷”、“服装”、“橱柜”、“牛奶”、“面包”……这类五花八门的民用产品;甚而至之,诸如“光谷”、“电谷”、“风谷”、“药谷”、“欢乐谷”之类的时尚产业,它们各个虽然都是“单一”的,但每一个“单一的概念”果真就能够担当起“总部经济灵魂”这样的重任吗?

       回答这个命题并不难,我们可以因循一条简单易懂的捷径,来找到它的答案:那就是看看硅谷的“产业灵魂”是怎样被确立起来的。      

       硅谷在20世纪中期,实际上还没有最后确定自己的“生命之魂”何在。当时在硅谷的产业可谓五花八门,有打字机,有复印机,有电话机,有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甚至还有果树、林业……。当时,对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来说,在硅谷工作的一个最熟悉的名字是:王安。王安电脑——其实就是开发“王安牌打字机”。王安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希望都抵押在这部“打字机”上!众所周知,王安的名字随着他的“打字机”传遍了全球,这在当时,值得全球华人为他骄傲!但是,经过最终的较量,硅谷选择的却不是王安;而是微软的比尔·盖茨(Williarn Gates,英特尔的诺依斯(N. Noyce)、摩尔(R.Moore)、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还有著名的开发“苹果”的——斯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

王安,及其“打字机”被淘汰出局!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不妨来分析一下:王安的打字机,核心技术是对传统晶体管技术、半导体技术的以及精密工业机械技术的运用。这种观念在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化时代,均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世界200年来已经在工业时代浸泡的时间太长了,人口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地球上人与人、国与国、种族与种族的距离日益接近,已经不是工业化时代的技术所能够为之承担服务责任的时候了;人类呼唤着下一个时代。而英特尔、微软、苹果则与王安的打字机不同,它们几乎一致地把目光投向了未来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微电子时代。承接英特尔技术、微软互联网技术、苹果电脑技术的核心,是什么?答:是单晶硅。正是依托这个小小的硅片,人类完成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所以,“硅”被选择出来,并最终确定为这个总部基地的“产业之魂”。

       那么,如果时间从现在开始倒退,回到王安的时代。假设王安已经明白了“单晶硅时代的即将到来”这个上帝的旨意。王安又会怎么做呢?他一定会将自己迷恋的晶体管或半导体概念进行彻底的改变,使之得到一种“提升”!这就是从“晶体管”,发展到“单晶硅”。那样,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仍然可以见到王安及其“王安笔记本”、“王安视窗”、“王安杀毒软件”、“王安云聚系统”之类响亮的名字。瞧,仅是一“念”之差,却多么可惜啊!

      其实,即便是半导体,也是从人力传输、机械传输、全导体传输发展而来的;而即便是目前的单晶硅,也并没有达到人类认识事物的终点,硅谷的专家们一天也没有止息地在向更高端的目标冲击。那么,我们就会从眼前这条路线图——人工传输——机械传输——自动化传输——全导传输——半导体传输——单晶硅传输——非晶硅传输……以至无穷——这条路线图上,看到人类一种产业价值观念的“极化”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全依赖于:人类的高端智能。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们会说:你不能说“王安不是高端智能”啊!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本书前面的《第三章——到底什么是总部经济?》在那一章节里,我们已经向大家详细地揭示了“高级”与“高端”的不同之处。王安可能完全够得上是一个优秀的“高级人才”;但是,他距离他所从事的这个产业的“高端智能”,还有很大很大的距离。这是令人可惜且无奈的。

       可能还有朋友们会说:好了,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那么请你告诉我:焦作如果想开发“陶瓷”,北京也想开发“陶瓷”,河南汝州、广东潮州、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整个中国都想开发“陶瓷”;那么“陶瓷”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难道不是“陶瓷”,却是别的一种什么东西,才能叫做价值观的“极化”吗?

       陶瓷,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已经延续传递了数千年,至今21世纪仍是人类生活的伴侣,这一点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陶瓷之所以能够如此长寿,就是因为在陶瓷它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可观的价值。这种价值到底是什么?谁能够把它说清楚?是它的外形嘛?是它的效用吗?是它柔韧的特质吗?是它的市场廉价性吗?还是它泥土中包含的分子元素呢?……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瓷器大国”,在今天已经落到了学生的后面。欧洲的瓷器,无论从外形塑造,还是从温控技术,抑或从材料搭配,使用的领域上,都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国。对陶瓷的开发,已经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重复低端的产业模式了,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面前,中国需要向前看。向上看。说到底,陶瓷既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艺术”,甚至是一种“混合体”。所以对陶瓷的认识,不能总是停留在现在见到的“瓶瓶罐罐”的水平上;也许未来,什么叫陶瓷?陶瓷是物体、液体还是气体?见解都与今天不同。而我们现在想要开发“陶瓷总部基地”的领导者们,并没有摆脱那些陈旧的认识,更不想去探讨它的潜在价值及其未来,却高喊着“总部经济”的口号,这怎么可能在今天和明天把握这个产业命运的“灵魂”呢?

       陶瓷概念向高端的“提升”或“极化”,是需要时间的。到底是向“材料”概念上发展,还是向“艺术”概念上发展,都需要潜心潜力,付出更多“高端智能”的心血。但我想,问题的关键,恐怕还不是在简单的“名称”上。

      

       “面包总部基地”的概念,是由南方的一个小县城提出来的。我非常钦佩敢于提出这一新概念的朋友的创新精神。但是,勇敢,并不等于胜利是属于你的。“面包”可能是该县最具特色的产品,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然而,“面包”这个完全被“物化”了的东西,它意味着什么?这位朋友考虑过吗?“面包”,它比起“馒头”、“面条”、“米饭”来,是否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它是不是比较“西餐面食”这个概念,更具有高一级的内涵和价值?如果再提升一下,比起“人类食品”这一概念;再提升一下,比起“生命营养”这一概念;它能够具有一种像“硅谷”那样——无以尚之的灵魂吗?

        “中国·宋庄画家村”、“北京?七九八”这两个项目被我推荐给本课题组的官方网站《总部经济中国网》。为此,网站的编辑曾经提出过质疑,他认为“宋庄画家村”和“七九八工厂”无论怎样看,都不具备经过“极化”的总部经济概念。对此,我进行了解释:我们推荐“中国?宋庄画家村”、“北京?七九八”,并不是因为它们向“硅谷”一样,已经成熟起来;恰恰相反,我们觉得它们并不成熟。但是,我们也同时并不愿意仅仅推荐诸如“硅谷”那样成熟的项目,那样做实际上就失去了我们理论存在的意义。我们的推荐是一种扶持,我们扶持它们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纯洁的幼苗,都是具备单一而纯正的产业价值观,同时又矗立于人类智能高端的总部经济的雏形。就像三十年前的中关村,六十年前的硅谷,一百多年前的好莱坞,六百年前的文艺复兴那样,“艺术村”充满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它自由的个性、创意的精神和智能的魅力,聚合起了数不清的底层艺术家走到一起,其中除了心中的追求而没有任何芜杂的东西,它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至于它们的命运如何,属于另一个思维范畴,但是扶持它们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些原因方面,它们都远远胜过那些动则几十亿乃至数百亿资金建造的所谓“总部经济楼宇”。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培养一个心灵纯正的孩子,比培养一个老于世故的滑头,当然要合适的多。

       ……

       目前,我们能够在世界上看到的,通过反复不断地“极化”,而最终确立起总部经济价值观的成功例子并不多。如下几个被证明是属于已经成功的范例,可供我们借鉴和思考:

       以“影视创意”为自己的产业灵魂——好莱坞。影视,是至今为止,唯一能够最彻底地将现代科学运用于人类数千年九大类型传统文化艺术,并充分表达各肤色种族的人类感情的产业形态。除此之外,文学、诗歌、舞蹈、戏曲、音乐、美术……均无法替代或涵盖它所具有的价值宽度和高度。大家知道,人类文学的历史相当久远,诗歌也曾经体现过一些古老民族的精神,但是,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努力地去打造一个“文学总部基地”,或者“诗歌总部基地”,或者其他什么“舞蹈总部基地”、“雕塑总部基地”……恐怕都不会成功,原因是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到今天已经无法再囊括或支撑起它们自身所包含的博大深远的艺术灵魂。“影视”则不同,特别是今天的引入3G网络技术的高科技影视概念,也已经远远超越了卓别林时代的“电影”,它的特质,能够较好地表达包括文学、诗歌、舞蹈、戏曲、音乐、美术、立体雕塑……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内涵。所以采用“影视”这个词汇,并且再嵌入潜在词汇“网络多媒体”的话,那么在今天作为总部经济基地的定位,就完全是正确的,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世界里,还没有第二个好莱坞出现在地球上。

       以“金融”为自己的产业灵魂——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金融作为一个“产业”出现,仅仅是百年之内的事情。但是金融的历史却很长,几乎与人类商业文明同步。在漫长的商业历史上,金融一开始仅仅是一个“交易工具”而已。它的作用没有超出“货币交换”这一概念。进入到了工商业发达时期,随着汇票、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存托凭证、有价证券交易所、电子银行……等等衍生工具陆续登上金融舞台,金融的角色逐渐开始从一个交易配角转变为交易主角,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经济产业。所以,如果我们的总部经济建设者,在今天仅仅打造一个两百年前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中心,或者打造个银行一条街、当铺一条街、股票一条街、保险一条街、产权交易城……之类,就不能达到确立金融产业总部经济的崇高使命。在这方面,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均有着它们的优点:华尔街的金融文化具有极强烈的创新精神,勇于开拓和冒险,关注于新事物是华尔街金融的灵魂;从纽约股市主板市场衍生出来的纳斯达克是它辉煌的代表作之一。伦敦金融城的优势在于它的严肃、严谨、科学性和专业化,在英格兰君主立宪体制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为全世界人类市场经济服务的科学进取精神。在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从简单的“打金铺”开始,经过了“银行”、“债券”、“股市”、“交易所”、“电子交易”的升华和递进过程,最终都确立了以“金融”作为涵盖自己产业价值观的灵魂。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中国当前的总部经济建设现状: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统计,全国几百个城市,今天平均每个超级大都市拥有在开发的“总部经济项目”大约在1020个左右;省会级大城市平均拥有在开发或计划中的“总部经济项目”大约在510个左右;省辖或州区级的核心城市平均拥有在开发或计划中开发的“总部经济项目”大约在12个左右;某些中小城市甚至某些县级城市也开始拥有在开发或计划开发的“总部经济项目”则无法计算……这就是中国人那种从众心理的“大跃进传统”。所以,正像当初我们开创第一个总部经济实验项目时,曾经放胆断言总部经济理论必将推广全国一样;今天我同样断言,全国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总部经济项目”必将推出历史舞台。——这个看似悲观的论据很简单,原因就是这些所谓开发“总部经济项目”的决策者们,他们对于总部经济的“极化”这一论点,十分不清醒,乃至一窍不通。

       关键句:不懂得极化,就没有灵魂。

 

《总部经济时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