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3908231
总部经济中国网

《总部经济时代》: 第十三章:总部经济城市的胚芽

  

总部经济城市的胚芽

 

 

 

——中小城镇的总部经济战略

 

 上帝没有说过:中小城镇不许发展总部经济。

只要一提到总部经济,人们就容易想起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上海、北京……那些1000万人口居住的鼎沸景象,那些500强企业汇聚的“超大型商务广场”。于是,就更容易造成一种结论:仿佛“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总是与“超大规模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它好像与中小城市,甚至边缘化乡镇村庄无缘。

我们在本章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理解。

错误来自两个方面:

1连我们的许多知名经济学家甚至也都认为,既然总部经济是一种“产业总部大规模的聚集型结构”,那就必然是应当具有相应实力和条件的现代化大城市,才能担当起开发总部经济的重任。

2不少企业家和城市政府领导者也认为,开发总部经济需要海量的融投资金和金融行业支持,甚至在国际上也需要风险投资机构的加盟,没有连续不断的、若干年的、纯粹性的投入,总部经济是不可能打造出来的。

以上两种观点,实际上都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他们都误以为“总部经济的本质”是金钱和产业实力。对于“结构说”、“团队说”,我们在前几章都已经纠正过了。那就是不要把总部经济看得过于外观,过于神秘。总部经济结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单一产业价值观指引下的人类高端智能大规模的聚合。

 

我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来再一次说明这种观点:

咱们且不说中关村——尽管它在我童年时代还是个野外村落。这样的例子很可能被人质疑,因为中关村的位置处在伟大首都北京的近郊。

我们也不说深圳——它虽然远离广州,但是却获得了当时主持工作的邓小平两次特殊的关顾和十几年的关照。

我们来说一个你不知道、政府也不关心、几乎被世界遗忘的地方——也许你是属于世界数十亿普通人中的例外,那你就全当做我们的一次见证人吧!

浩瀚无际的南太平洋上的孤岛——澳洲大陆,是一片人少地多的土地。那里的国家为了吸引移民,甚至年年都在出台优惠政策,目的是把那里的人气带旺。但是,近百年来,对于澳洲一个偏远的村落NSWMOTHE来说——几乎毫无作用。全村只有一条街道的穷巴巴的NSWMOTHE(为了容易记忆,我们干脆先叫它“奥特”村吧),仍然像过去那样没有人理睬。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它竟然变了。

即使在十几年以前,“奥特”还是个村落,在这个“奥特”村落里唯一的一条街道上,平时从来没有过什么大型的娱乐活动发生,只有一个村里的广播站,每天在街道的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音乐,而且这些音乐也不是当时社会流行的爵士乐,只是一些当地的乡村音乐而已。但是,该村广播站里的这些乡村音乐人,以及每天播放乡村音乐的这个古怪的传统却一直延续了下来。逐渐地,人们把这个播放乡村音乐的习惯看作了一种每天必须要进行的事情,如果哪一天突然没有听到这种音乐,全村子的人都会坐立不安。逐渐地,即使连外地来的客人也对这种特别的现象感到兴趣。由于“奥特”村只播放乡村音乐,不播放其他音乐,人们习惯地把“奥特”村与“乡村音乐”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澳洲的新闻记者们甚至在报纸上写道:“要听乡村音乐吗?请到‘奥特’村去吧!”

消息很快地在澳洲大地上蔓延,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乡村音乐的爱好者来到这里走访。为澳洲乡村音乐准备的餐厅和酒吧已经遍布“奥特”村各个角落。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厌烦了现代化大型都市的污染、喧嚣、拥挤以及人际和水泥建筑之间关系的冷酷与冰凉,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追求返朴归真的灵感,重新关注乡村音乐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点被“奥特”村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们所看重,不久第一个“乡村音乐节”在“奥特”村举行。出人意料的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乡村音乐组织都闻风而至,“奥特”村成为一片欢乐的乡村音乐之海!从此以后,每年“奥特”村的“乡村音乐节”成为一种驻地的品牌。更多的音乐家组织和文化投资机构奔赴这里,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奥特”村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不再是个“村落”了,它甚至也不是村镇,而成为闻名音乐艺术界的“乡村音乐圣地”。凡是热爱乡村音乐或者其他音乐,甚至仅仅是因为热爱艺术,热爱旅游,爱凑热闹,爱远离现代城市喧嚣的澳大利亚游客,无不愿意到“奥特”村来。它日益变成一个热闹的艺术经济城市了,“奥特”村已经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世界上,在音乐领域里,真正能够称得上“都”的不多,维也纳算一个,但那是圆舞曲的故乡;华沙算一个,但那是钢琴之国;柏林聚合了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成为交响乐的殿堂……有人听说过“乡村音乐之都”吗?千百年来都没有。但是,正是这一点,成为“奥特”村人的骄傲。

 

艺术和科学一样,都是人类高端的智能活动。人类的艺术成果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文明动力,它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环境、前景、理想,提供美学价值标准和道德价值规范,同时提供情感动力,提供科学研究的人性线索。特别是近年来的乡村化运动,实际上已经成为包括现代大都市环境建设、生态科学、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个全球的一种运动和趋势。乡村音乐的观念传播,可以说功不可没。“奥特”村人的前瞻性和价值观,正是体现了这种人类高端的智慧和实施的才能,它是21世纪人类智能经济的集中体现之一。

当然,总部经济不是卖大白菜,“奥特”村要想成为像好莱坞那样的环球影视的“总部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都”的实质,就是“汇聚”;“都”,就是总部形态。

它起码鼓励我们向总部经济迈进。

 

也许您认为刚刚在起步阶段的“奥特”村的总部雏形不足以说明将来的辉煌。那么我们还可以举一个辉煌的例子——美国的芝加哥。

芝加哥20世纪初已经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然而19世纪刚开始的时候,它还是个人烟稀少的中部村庄。在全美国城市的名单中根本就没有它的名字。芝加哥所以能够在几十年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变成美国以至世界城市的奇迹,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移民。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但这些移民决不是一群我们在平时的“民工潮”中所见到的那种仅凭出卖体力养家糊口的人,而是在政治、文化、历史、宗教、法律、医学、艺术以及早期科学技术领域里富有知识和素养的社会精英人才。这些来自英格兰、荷兰、德国、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人们,仅仅是因为其聪慧的才智无法被所在国家的政治统治者们所接纳,无路可走,无处安身,才携妻带子,颠沛流离,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他们与最早登上了美洲大陆,创建美利坚国家的“五月花”号海船上的人们一样,对自己和家人的未来生活,充满了挑战的激情和冒险的希望。对于在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毫无拘束地自由地创建自己的家园,充满了炙热的信心。正是这样一批精英,在没有任何传统的束缚,没有任何政治的压力,没有任何大自然阻碍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开始了新生活的创造。因此,芝加哥,并不需要重新探索,蓝图,直接就是他们心中的伊甸园。

2抓住了历史提供的的机会。移民们来到芝加哥这片荒原,遇到了美国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大工业革命的前夜。现代社会的序幕刚刚揭开,他们遇到了四个紧密的工业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航运时期。他们连通伊利运河,依岸建市,直接通过航运与纽约等大城市经商贸易。第二个阶段:汽船时期。他们刻不容缓地运用人类最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使用蒸汽机驱动了汽船,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第三阶段:铁路时期。他们最先在美国开始了早期铁路四面八方的铺轨作业,很快把陆路资源和水路资源连成一片,使自己的家乡芝加哥转瞬间变成美国地理上的中心城市。第四阶段:大工业时期。他们最早在芝加哥附近发现了丰富的矿源,根据人类在大规模机器工业生产上的成就,在冶炼、钢铁、制造、化工、食品、纺织、建筑、交通、农耕、肉类加工等各个领域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机器工业的建设和安置。这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城市。1904他们开始地铁建设。

3扩充人口与城市化建设。在这段奇迹般发展时期,最令人惊讶的还有它的人口增长速度。芝加哥几乎每过10年,人口就要翻一倍。在它1837年刚刚建市的时候,它还不到一万人。南北战争后期也就10万多人。1870年代又遭遇了一场大火,使全城的居民无家可归。此后重新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第一个10年,达到50万人口;第二个10年,达到100万人口;第三个10年,达到200万人口;此时已经来到了1900年——20世纪的门口,芝加哥已经变成全美国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工业城市,第二大金融城市,全世界第五大城市,美国中部经济区域的中心。今天的芝加哥已经成为一个周边围绕着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底特律等若干个重要现代化城市群落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总部经济城市。

 

芝加哥的成功是短促的,奇迹般的,令人惊讶不已的。

为什么芝加哥会有这样的成就?这是很多经济学家长久以来研究的课题。我们在这里需要说明并且强调的是:芝加哥利用工业革命成果,实行跳跃式发展的每个周期,平均仅仅在10年左右,甚至有些根本就不到10年。比如:人类对电灯、电话、电力远程输送等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在全球最早大规模布满了的城市就是芝加哥,芝加哥最快、最彻底地将人类的智慧应用于自己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换一批移民从头开始创建芝加哥这个城市,我们给这些移民最好的待遇,最好的资金,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工具,他们能够像老一代芝加哥人那样,实现今天的梦想吗?绝对不可能。问题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晰了:正是人——具有高端智能和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创造了这个奇迹。

 

中国以古老文明著称于世。哪一个城市没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什么直到21世纪,还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徘徊?甚至有些曾经著称于世界的城市或销声匿迹,或暗淡无光。这些说明了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现在言归正传,回到中小城镇的总部战略的问题上来。

“奥特”村与芝加哥城市的发展经验是全人类的经验。但是也可能仍然会被一些城市工作者继续质疑。他们或许这样认为:“奥特”村的成功,是因为它走了一个“冷门”。芝加哥的成功,是因为它正好处在美国开国的“洪荒时代”,因而有着现成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无人比拟的自然条件。如果抛开这些有利因素,它们会成功吗?

 

那么好吧,让我们再举一个竞争对手最多、自然条件较差的例子。

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战略。

我们要说的例子,就是——“凤凰城”。

 

“凤凰城”(菲尼克斯)坐落在一片沙漠之中。

菲尼克斯,这里水源稀缺,气候炎热少雨,每年有300天处于炎炎烈日之下,没有秋冬。酷暑来临之际,当地居民使用湿毛巾裹住身体,才能熬过夜晚。它位于沙漠一望无际,几乎寸草不生的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干旱地带。菲尼克斯为什么能够得到一个“凤凰城”的名字?这是因为它犹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这片高温的火焰中展翅高飞。

菲尼克斯城是一座沙漠中的孤岛,在长期的历史上始终默默无闻。人们都说连菲尼克斯城的时间,都变得“停滞不前”。在“二战”之前,它的人口最多时才6万人多一点。但是在“二战”之后的短短30年时间内,菲尼克斯发生了巨变,人口猛增了十几倍,达到70多万;而它的规模,已经排到了全美的10大城市之列。毫无疑问,作为坐落在西部的城市菲尼克斯,它和洛杉矶、旧金山、休斯敦等所有西部阳光地带的城市一样,有幸蒙受了国家军事工业订单的恩宠;但是,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菲尼克斯都无法与西部的那些海滨天堂的城市比美。特别在“二战”之后,军用工业大量转向民用,城市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能否胜出对手,考验着菲尼克斯。

菲尼克斯在这场竞争中获胜,是因为发挥了自己的最大强项:

1转业军事科技人才被大量使用。美军骨干的科技文化素质很高,许多代表人类最高端的军事成就,均出自他们之手。“二战”以后陆续转业到地方的1000多万军人,在安置问题上让地方市政当局发愁,然而却在菲尼克斯得到最大的优待。飞机、导弹、核能、激光、严酷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这些领域都成为这个城市优先开发的课题。

2菲尼克斯人在这一段时间内重新发扬出了美国建国初期西部淘金时期的“开拓边疆精神”。当地一位企业家说的话,表达了这个时期菲尼克斯人的心声,他说:“在东部,一切早被祖父辈们干完了,人们无所事事,甚至没有什么可以刺激人体内血液的流动;而在菲尼克斯,面临全新的生活,不断有新的精力注入人的肌体,你需像淘金热时期那样进行竞争,所不同的是,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3菲尼克斯的城市管理采用了企业管理的形式——城市经理制。这种管理城市的企业化战略比较适应这个时期的需要,而且不断地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使菲尼克斯城站到市场经济最前端。当时电子机械的企业巨头——斯佩里•兰德公司准备将总部从东部转移到西部,选择某西部城市作为自己的总部常驻地点。这无疑对西部各大城市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菲尼克斯也不例外,但是它们面对的对手却是加州的洛杉矶、旧金山、圣迭戈,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坦帕,德克萨斯的休斯敦、达拉斯……这些盛气凌人的巨人。临近菲尼克斯的埃尔帕索,甚至对菲尼克斯的参与竞争不屑一顾——但是谁能想到,菲尼克斯城市经理人发挥出惊人的能力,他们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的72个小时之内,就筹集了65万美金,作为改造机场和环境的费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条件;敦促州议会在3个月内就通过了一项有利于斯佩里•兰德公司的税收政策法令。奇迹就在这个法令通过的第二天发生了:斯佩里•兰德公司正式宣布,将其宇航研究中心和一个电子航天的分厂设在菲尼克斯。这一消息轰动了全美国,引起更多的实力型企业集团迁往菲尼克斯——凤凰城。

4大力兴修水利,改变沙漠生态环境,建立大学,开创主题文化和别具风韵的沙漠旅游,以及阳光保健和疗养……制定“大菲尼克斯计划”等等。

如今,曾经讥笑菲尼克斯的重要城市埃尔帕索(号称美国西南部的芝加哥)逐渐被甩到了后面,菲尼克斯就业人数成倍增长,至1970年代末,它的就业人口已经占到整个亚利桑那州就业人数的745%300家制造业陆续进入开工,以后工业为主,制造业总收入由20年前的500万美元,增加到25亿美元。到1980年代的时候,菲尼克斯的尖端产业占38%,在高端技术方面的产业地位已经排到了全美国第三,仅次于旧金山和波士顿,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倍。高新产业属于21世纪人类的高端智能化产业,其具有硅谷产业特点的聚集和迅猛发展,为这个沙漠中的总部经济绿洲,增添了超越梦想的发展条件。

现在,恐怕再也没有人说:这里的时间“停滞不前”了。菲尼克斯真正地变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

 

从以上事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有成功的创业经验里,都具备以下三个最关键的条件:

第一,人才。特别是具有某种专业的高端智能人才,是成功的法宝。

第二,战略。由于具有人才的要素,所以才能够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才能够及时发现并抓住历史给予的机遇,才能够最先运用人类新的发明创造成果,掌握这种总部战略,成功便成为一种最大的可能。

第三,观念。三个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灵魂: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产业价值观。无论是凤凰城对高端科技的信仰,芝加哥对大机器工业的信仰,还是“奥特”村对乡村音乐的信仰,它们的这种追求都是单一的、执着的、纯粹的。

除了以上条件之外,它们还各个具有自己的其他方面的优点:

菲尼克斯——以小搏大,以弱制强,借助国防军事产业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开拓并转型为民用高科技尖端产业,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芝加哥——大眼光、大气势、大手笔、大战略、大计划、大行动。时势造英雄,敢为天下先。前无古人的气概,大工业时代的骄子。

“奥特”村——执着的专业追求,绝妙的人间幻想,艺术的能工巧匠。在自己最困难、最弱小、最无助的时候,也不愿放弃心中的梦想。

 

其实像它们这样,从一只丑小鸭式的村镇变成一只美丽白天鹅式的总部的例子,在中国也并不少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浙江省的义乌——世界小商品经济贸易之都。在短短时间里,从一个江南县城,到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小商品企业,几十家国际公司,全球最大流量的小型商品交易额,树立了绝无仅有的世界知名品牌。这不是总部经济,又是什么?难道必须把小商品放到一个1000万人口的地方——比如北京的中关村去,或上海的陆家嘴去,才叫总部经济吗?

 

时光是无法倒转的。

如果时光可以倒转,那么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具备很多发展现代社会总部经济的机会:

首先,世界上最美、最好的陶瓷总部经济之都,应该在它几千年成长的故乡——中国的景德镇——而现在不是。其次,世界上最美、最好的丝绸总部经济之都,也应该在它几千年成长的故乡——中国的苏州、蜀州、潮州或者中州——现在也不是。然后,世界上最美、最好的茶文化总部经济之都,也应该在它几千年成长的故乡——中国江南——现在也不是。

可惜它们都与中国的工商业萌芽擦身而过。

 

即便在今天,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自己发展总部经济的潜在力量。

近年来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蒙牛集团、伊利集团,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立乳制品世界之都——乳都——总部经济之都的设想。这一设想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远在成吉思汗时代,这种来自草原的饮食文化就已经影响过世界上最大的陆地。

此外,我在本书中提到曾经向山西省太行山区的中心城市CZ,提出过建立“太行山脉绿色生态区域经济之都”的设想。

此前不久,我还和远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政府官员有过一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长途通话。我向他们传递了一个思想:乌鲁木齐应该有志气争做中部亚洲板块,及欧亚新丝路空陆国际商务通道的总部经济之都——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戈壁沙漠曼哈顿”。因为在那里工作的不应该仅仅是新疆总部,而应该是中亚细亚总部,中亚总部,欧亚总部……这些国际大型商务机构。这个思想引起他们的震撼!使得他们久久放不下手中的电话机。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半个世纪来,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但是问题很简单:因为在几千年以前,楼兰就已经是这样的一个著名的总部城市,远在波斯和罗马的经济文化成果都可以在那个国际化的商务城市中找到。而我们今天做的,只不过是在复制或者继承前人的成果。也许是我们自己的城市生活太过于满足了,封闭了,所以感到惊讶。

 

在一次商务活动中,我向以运城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三个“金三角区域文化经济中心”的设想。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亲之河——黄河,在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之间,勾画出了一个大写字母“L”型的地理大三角。在这个“L”型的大三角之中,孕育着足以吸引世界最大财富投资集团的三个黄金宝藏:晋南小三角是中国远古根祖文化经济蕴藏地区,在那里记录着女娲、黄帝、炎帝、尧帝、舜帝、大禹以及中华民族所有远古著名开天辟地英雄的历史——移山、填海、射日、治水、补天——成为世界顶级的、五千年之久的、绝无仅有的、完整而且宏大的、人类渊源文化的博物馆;在它的西面就是陕西八百里秦川,那里的秦汉唐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无可匹敌的、人类文明的巅峰;在这两个省南部的黄河彼岸——河洛文化地区,唐宋以后的中原民俗文明繁衍并传承了历史的辉煌和影响,最终延展成为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国家版图的一个中心。以上我们所表述的这三个三角,结构成一个“品”字形,环绕在大写字母“L”型的黄河母亲的怀抱。这三个“品”字构成的“黄河大金三角区域文化旅游经济产业中心”,实际上要比“长江三角经济区域”、“珠江三角经济区域”更加具有长远和悠久的开发价值和资源开发优势。可以说,它的启动,将直接带动的不仅仅是“中部的崛起”,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的崛起”。然而多年来,并没有人认识到这第三个,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中心三角区的作用。而西安、运城、洛阳或者开封,它们各自为战、固步自封、以邻为壑,从来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黄金大三角区”中莫大的总部经济商机和优越的战略位置。

 

总之,逝者远矣,来者可追。

古都——西安;

瓷都——景德镇;

乳都——呼和浩特;

国际小商品之都——义乌;

东方家居园林艺术之都——苏州;

世界高原雪域文化之都——拉萨;

亚洲现代商务会议之都——博鳌……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考量、创意和开掘,都可以向着总部经济形态去发展,都有希望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的总部经济形态。

 

        以上我们谈到了作为“总部经济城市雏形” 的中小城市的总部经济战略。但这种战略主要是针对那种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中小城市而言的。条条大道通罗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那么,对于某些暂时没有能力成为总部经济大都市的小城镇或小城市来说,有没有其他的战略思路,也能够促使它们进入总部经济城市的行列呢?

  

       下面,我们再粗略地介绍另外的一种战略,即“总部经济城市的群落战略“,或称“中小城市集群战略”。

      

       总部经济城市群落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智能的聚集”。

       我们不妨把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集群情况拿出来做些参照,都会发现一些中小城市甚至中小城镇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在空间上(实际上是:时空)——密集在一起。通过高速公路、网络、通讯、文化、活动、形成了大约一小时左右到两小时之间的“人脉互动圈”。

一小时的概念不是时间概念,也不是交通概念,而是白天工作的平均极限的单位效率概念。超过一小时,两个小时以上,或者更多,就无法完成城市之间当日来来往往,完成人际沟通,并留够起码时间,以便对一件事情做出即时的决策,以及善后工作的任务;超过这些基准时间,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工作将无法相互连续起来。在这个原理上,我们驱车穿越大都市所花费的一两个小时,与我们跨越两个中小城市或城镇所花费的一两个小时,在本质上其实都是相同的,没有根本的区别。所以我们管一至两个小时,叫做“工作基时”。人类这种动物,每天最高效率的工作能量只有不超过六个小时左右;其中工作准备时间,比如迎来送往,端茶倒水,寒暄客套,占去了三分之一;集中谈话或者围绕会议核心问题的精力讨论,又占去三分之一;剩下的是在交通上,也是三分之一,即两个小时之内甚至只有一个小时的空间。以上所说,这三个“三分之一”,我们叫它“工作基时”。都是人类这种动物每天开展正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了,“透支”或者“拼命”的情况除外。

   在保证三个“工作基时”的前提下,中小城市或者城镇之间不但可以实现当天的密集工作,把三百六十五天连续成一个正常有序的、不间断的工作年度链条;而且诸如中国长三角的苏州、无锡、常州、萧山、嘉兴、甚至扬州、镇江等等……或者诸如珠三角核心区域的佛山、南海、番禺、中山、东莞、惠州、珠海等等……在产业文化价值观念上也都趋于相同或接近,使这个链条更富有效力。只不过珠三角密集城镇企业更加趋于“外向型”;而长三角密集城镇企业由于占有长江大通道和中原文化的历史优势,还趋向于“内向纵深与外向兼顾”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两种类型的城镇或城市高端聚集,我们都应该承认它们是在工作时空上形成的总部聚集形态。

以上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在面向太平洋或全世界,钟情于微电子领域经济的美国硅谷或者橘郡地区找到同样的版本。我在本书的第三章节《到底什么是总部经济?》内容中,曾经比较详细地阐述过美国西部橘郡的情况,不妨回顾内容如下:

……该县人口虽然只有300万,却分布在39个居住区。说它是“居住区”,是因为这些相对来说好像“城镇”的区域,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大城市”,和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一些村镇相比,倒很像是“大的现代化村镇”,或者说是“小型的现代化市镇”,甚至可以说成它是“现代化的郊区”更加合适一些。但是,就是这些根本上就“没有中心”的、分散在近800平方英里的“非市非镇”的居住点,却被最密集的现代化高速公路、高速电子网络、高速交通工具、高速高效工作效率的人际关系渠道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人类高端智能化的总部经济。在《财富》杂志每年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中间,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十几家总部在这个“县”办公;仅该县中部的“迪斯尼总部”,就创造出170亿美元品牌价值,229亿美元产值,736亿美元市值;在2001年,创造了全年生产总值1450亿美元(相当于一万多亿人民币)的业绩。此外还有加州大学欧文学院、富勒顿学院、查普曼学院等美国著名高校总部在此办学;70%比率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口在这里居住,比“硅谷”的总部人才比例还要高出20%。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像其中一个妇女所形容的:“我生活在花园一样的地方,住在欧文市,购物在圣安娜市,看牙科在阿纳海姆市,职业岗位在富勒顿市。”

 

      我们发现,这些城镇或者城市群落几乎都是在一个共同的时期,按照共同的节奏,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就像有人发出指挥号令,命令它们齐步前进一样!

 

      其实这里面,上帝已经交给了我们的中小城镇或者城市经营者一串钥匙。这串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中小城市或城镇总部经济战略的钥匙链上,一共包括了一下这么几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元素”:

     第一, 这些中小城市或城镇无论是在区域经济当中,抑或是在产业经济领域当中,应该具备一种相同的、单一的、自发而且相对稳定的“产业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应该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得到提纯和升华;

     第二,这些中小城市或城镇,若果不是在一个独立支撑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当中,大规模地聚合某种高端智能的话;那么就必然是在三个“工作基时”——也就是在一小时至两个小时交通时圈和人际空间——内,实现了诸多城市或城镇的:时空聚集;

     第三,随着交通、通讯、网络信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人类的三个“工作基时“也将不断地缩短,从而会将城市聚集或城镇聚集的地理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人们所说的那种“泛区”模式,由此形成逐渐扩张的总部经济城市群落,或者总部经济城市带。

   

21世纪的中国东部沿海,眼前有几个这样的城市群落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它们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胶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城市群、以及正在萌生中的一些中西部城市群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城市群落如果不能发展为某区域经济或者某经济领域的总部经济核心,那么它们就必然会有一天变成为其它总部经济核心城市的边缘地带。

不进则退,这就是中小城市或城镇的命运。

 

成功者都成功了,它们也都贫穷过。

上海和深圳,从它们原来的边境小渔村,变成群星拱月般的国际总部聚集的大都市,其速度都没有超越过短短的20年到30年。如果还有人想对中小城镇的总部战略的可能性提出疑问,我希望就此打住吧。如果还有人挑剔上述城市的某些先决优势条件,我也希望就此打住。因为,上帝给每个人都是分配有优势资源的,包括你自己的优势条件,可能别人连想都不敢去想。我想说:不错,谁都有长处,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它,并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上帝额外关照恩赐给你的那些优越条件,使之为你心中的理想插上翅膀。所以不要再提出一些如果这样、如果那样的“懒汉问题”。除非你是中国寓言里“守株待兔”的傻瓜,或者张着嘴巴,等着天上掉馅饼——美国叫它“汉堡包”。

发展总部经济不需要论资排辈;发展总部经济能力的大小,也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些表面化东西。

无数城市兴衰的历史在证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小的东西,往往崇高。

大,并不见得就能伟大得下去。

个中原因,有一半是由于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总部经济时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