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在蒙古国受到很大的重视,教育事业也不断的发展和发达起来。目前蒙古国已经基本消除文盲,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大中专院校学习。蒙古国是青少年之国,全国人口的70%是未满35岁的青少年,蒙古青少年在国内外各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2-6岁儿童224864名,其中102522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有4242位学前教育教师。全国有783所幼儿园,其中696所为国立,87所为私立。
全国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748所,其中594所为国立,154所为私立。全国共有高校172所,其中国立高校38所,主要有国立大学、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文化艺术大学、人文大学、乌兰巴托大学等,私立高校134所,主要有依和扎斯克大学、奥特根腾格尔大学等。根据政府间文化教育科学合作协定,蒙与50个国家交换留学生。
蒙古文化
蒙古语为官方语言。由于曾经是清帝国领土,所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清统治时期古迹,但是大多已年久失修。
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文化艺术局主管全国文化艺术工作,下属国家民间歌舞团、国家话剧院、国家歌剧舞剧院、国家杂技院、国家音乐馆、国家木偶剧院和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乔依金喇嘛庙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文化遗产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艺术画廊等单位。
蒙古国科学院计划在首都乌兰巴托以南
◆ 蒙古国的鼻烟文化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用富有高级油分和香味的干烟叶加入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陈化而成,以手指送少量到鼻孔。
鼻烟在清朝初期传入中国,并在游牧的蒙古民族中流行起来。如今,在中国北方的近邻蒙古国,吸闻鼻烟一直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习惯,并形成特有的鼻烟文化。在蒙古国参加各种会议,总可以见到一些人拿出鼻烟壶放在桌上,不时取出少量鼻烟吸闻,甚是享受。
蒙古国人的鼻烟壶种[4]类繁多,并成为一种装饰品。他们尊崇凤凰石、玛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鼻烟壶,其中凤凰石、珊瑚、玉石制成的鼻烟壶都极为贵重。有的蒙古国人则相信鼻烟壶可以为主人防病或者祛除顽疾,如白玉鼻烟壶可以保佑主人身体不受外伤,珊瑚鼻烟壶将为主人带来好运,会给孕妇带来健康和平安。在蒙古国,鼻烟壶一般被装进荷包里,揣在怀里或挂在腰间。荷包做工十分讲究。蒙古国喀尔喀地区的鼻烟壶荷包一般用绸缎做成,上面绣上福寿、花等吉祥图案。荷包有很多种颜色,青色代表长生天,黄色代表爱情和感激,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纯洁。
敬献鼻烟是蒙古游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敬鼻烟壶一般是相互交换。当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做客时,行人或主人会掏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或者互相交换鼻烟壶表示尊重。如有客来,从长者开始,年少者依次与客人递换鼻烟壶。年少者需欠身双手递上鼻烟壶,同时接过长者的鼻烟壶,取出少量吸闻后,再双手返还并拿回自己的鼻烟壶。在吸闻鼻烟时,大家互致问候和敬意。
蒙古国人忌讳把鼻烟壶放到地上或者踩踏。当客人与主人谈论悲伤的事情时,互换鼻烟壶时则不打开鼻烟壶盖,用大拇指扶着鼻烟壶盖递出。而在谈到亲人病丧时,蒙古国人讲究把荷包与鼻烟壶一起递出。
蒙古国妇女有的也礼节性地使用鼻烟壶,传统上最适合妇女的是白玉鼻烟壶。同辈女性之间互换鼻烟壶,接住对方的鼻烟壶后躬身施礼,轻轻地用壶体碰一下自己的前额,然后返还
◆ 猎鹰节
居住于蒙古国西部的哈萨克族居民传承了祖先驯鹰的习俗,至今仍保持着驯鹰和狩猎的文化传统。蒙古国哈萨克族人驯服的猎鹰大致属于隼类,也称海东青。成年猎鹰体重可达
◆ 宗教
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根据《国家与寺庙关系法》的规定,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土著黄教和伊斯兰教。
媒体
据蒙方统计,蒙古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约170种、杂志68种、43家广播、51家电视台。主要报刊有《日报》、《世纪新闻报》、《今日报》、《真理报》、《蒙古新闻报》等。这几种报纸是蒙古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约1万份左右。除《真理报》是蒙古人民革命党机关报外,其余均是自由刊物。此外还有《索音博报》(军报)、《乌兰巴托时报》、《人民权利报》等。
《蒙古消息报》:《蒙古消息报》(中文版)是由蒙通社主办的蒙古国唯一一家中文报纸,创刊于1929年9月1日。其前身是《工人之路报》,是专门针对在蒙古国工作的中国工人而创立的。该报向读者介绍蒙古国法律法规和蒙古国风俗习惯等,1964年起改为现名。2009年9月1日,蒙通社举办了《蒙古消息报》(中文版)创刊80周年纪念活动。
蒙古通讯社(简称蒙通社):系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21年,1957年10月改为国家通讯社。该社与新华社、路透社、俄罗斯新闻社、塔斯社等有合作关系,每天接收上述通讯社的电讯稿,有选择地发布。现在莫斯科、北京和乌兰乌德派有常驻记者。
公共广播电台(原国家广播电台):英语简称UBS:国家广播电台。系蒙古唯一非私营广播电台。创办于1931年,1934年9月1日首次播音,使用喀尔喀蒙古语,现广播覆盖全国。对外用“蒙古之声”(VOICE OF MONGOLIA)为名字广播。1964年9月首次用蒙、汉语播音,1965年开始用英语播音,1997年1月改名为“蒙古之声”。目前该电台每天用蒙、汉、俄、英、法、日、哈萨克语等7种语言对外广播。在5个省会有转播台,覆盖率90%以上。
公众电视台(原蒙古国家电视台):英语简称MNB,1967年9月27日创建。每天播放约10小时的节目。现经常转播我国CCTV9、美国世界新闻网、日本NHK、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电视台节目。 TV9、TV5、TV25、乌兰巴托电视台为历史较长的私营电视台。“鹰”、C1、TV8、NTV、教育、USB等为较有名的新私营电视台。1994年12月,蒙俄合资“太空电视公司”在蒙开播第二套俄罗斯电视节目。 1995年8月起,有线电视台开始播出。目前,蒙古首都设有“桑斯尔”、“黑目”等几家有线电视台。 1996年4月建立的“鹰”电视台为蒙美合资私营电视台,只在乌兰巴托市范围内播放节目,其中30-40%的节目是蒙语节目,其余主要转播美国CNN节目。1996年9月建台的“MN-25频道”是蒙古最早的私营电视台。
“鹰”电视台:蒙美合资私营电视台。1996年4月建台,每天都播放节目,除播放蒙语节目外,主要转播“CNN”节目。
军事
蒙古人民军于
2008年总兵力共有2万人。1997年开始对武装力量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其编制体制由师-团制转入了旅-营制。
【“可汗探索”军事演习】 美国及北约近年不断拉拢蒙古,甚至传出在蒙古建立军事基地的传闻,这引起中俄专家担忧。
蒙古国与美国于2003年举行第一次“可汗探索”双边军演。2006年以来,“可汗探索”演习扩展为多国演习。
2009年8月15日,“可汗探索-
经济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年至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07年,蒙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宏观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汇率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2008年,蒙古国GDP为49.91亿美元,列世界143位;人均GDP为1980美元,列121位。
● 货币名称:图格里克(togrog)
【资源】蒙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
【工业】工业以肉、乳、皮革等畜产品加工业为主,木材加工、电力、纺织、缝纫和采矿业也具一定规模。
【农牧业】畜牧业是蒙传统的经济部门,也是蒙国民经济的基础,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主要饲养羊、牛、马、骆驼。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和饲料作物为主。库苏古尔湖盛产鱼类。2007年,蒙牲畜存栏总数达4030万头,比前一年增长15.7%,创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