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商业又有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民国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党员)与友人合资在株洲新街(建宁街)开设米店。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由长沙专署领导。1953年6月,株洲升格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随后,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1959年,析湘潭县和醴陵县的部分乡镇入株洲市,1965年4月又设立由市管辖的株洲县。1983年5月,为发挥工业城市的中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五县(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至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撤销郊区建制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2008年12月22日,《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株洲云龙示范区被明确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五、经济发展水平
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2001-2008年年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四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四个台阶,成为全省第五个跨入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493.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27474元,增长13.6%。
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0.3亿元,增长22.2%,一般预算收入66.6亿元,增长42.4%。2009年受政策性减税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8.7%,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收入增长主要由非税收入高速增长支撑,贡献率达到75.8%。全市财政总支出128.7亿元,增长17.4%。一般预算支出118.2亿元,增长24.5%,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78.7亿元,增长24.4%,占一般预算支出66.6%。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944.9亿元,增长2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83.3亿元,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485亿元,增长38.8%,其中短期贷款235.5亿元,增长26.1%;中长期贷款201亿元,增长43.4%。存贷比为5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保险市场低位运行。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21.8亿元,增长4.3%,增幅减缓40.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5 亿元,增长17.7 %;人身保险收入16.3亿元,增长0.5%。各项赔款和给付额5.06亿元,下降26.3%,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2.77亿元,下降24.2%;人身保险赔付2.3亿元,下降28.8%。
2009年主要指标排名:株洲市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5,财政收入总量和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储蓄、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人均指标保持全省第2。
(一)农业 2009年,全市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较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5.1万亩,比上年增加19.6万亩,增长5.2%;粮食总产量183.6万吨,增产4.5万吨,增长2.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8.1万亩,增长24.2%;蔬菜播种面积79万亩,增长6%;水果产量19.6万吨,增长7.6%。生猪出栏432.1万头,增长2%;出栏牛羊55万头,增长1.4%;家禽出笼1882万羽,增长6.6%;水产品6.95万吨,增长5.3%。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3家,带动农户近20万户;全市种田面积过千亩的规模经营户达到110多户,生猪养殖大户达到350户;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唐人神、好棒美、福来喜、仙竹米业等18个项目入选“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市共流转土地363万亩,其中流转耕地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耕地流转被誉为“株洲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推进,完成明晰产权现场核实任务60%,完成林权发证任务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