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中心
新加坡原属英国殖民地。缺乏农业资源,历史上以工商金融业为主体。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高,转口贸易衰退,并不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但是,政府还是决定利用经济地理以及区域条件,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务。1968年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以低税收,提供便利等来吸引和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营业。外资银行在这种政策下纷纷登陆新加坡,经营亚洲美元业务,亚元市场以及亚元债券市场由此开始形成。新加坡金融的国际化带动了金融在国内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得以完善和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1968年建立的亚洲美元市场,成为新加坡金融国际化的里程碑。在金融行业的带动下,新加坡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短短的20年时间,即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放松金融管制方面,新加坡政府始终致力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这种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而形成的金融中心的模式,被称为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政府根据国情,将新加坡定位为与瑞士金融中心类似的金融中心,对外采取极为开放的“生存的健康态度”,对外国商务实行“自由主义的门户开放政策”,为他们提供“逃逸货币的庇护所”。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1988年美元经营达到2174亿元。经营亚洲货币单位的机构达到188家。其中外国银行121家,外国证券公司54家,世界上50家规模最大的银行中有40家在新加坡设立分行或者子公司。到1990年,新加坡证券市场外国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2家,而同期纽约和东京交易所这一比例分别为5%和7%。2001年,新加坡外汇交易占到世界外汇交易总量的6.1%。是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
香港回归中国以后,新加坡吸收了许多从香港转移出来的资金流和金融机构,在很多方面走在了香港金融市场的前面。根据前一年的统计,新加坡各类金融机构已经超过600家。其中,银行114家,游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60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公司53家,平均每日外汇交易额1010亿美元,继续保持了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的地位。
u 现代制造业类
n 制造产业是人类最早开始、最为持久的经济活动之一,做为人类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后工业高科技制造产业,具有着传承传统、包容未来、不可限量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依托高科技为动力的制造业总部经济具有良好的前景。